从2007年开始至今,土壤修复行业得到的快速的发展,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已通过从业单位和专家的共同努力得到解决,如污染场地的环境影响评价问题,但有些问题依然存在,需要继续推动解决:
(1)修复过程中各方责任有待进一步明晰。近年来,由于修复项目实施引起一系列公众事件,暴露出了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不合理的修复目标、超短的工期、承包商责任模糊等。究其根源,一是业主单位对修复责任的不够重视;二是从业单位,包括调查评估、第三方监测、监理和修复单位等,对土壤修复中法律风险的忽视。2021年8月,生态环境部颁布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从业单位和个人执业情况信用记录管理办法(试行)》,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从业单位和个人执业情况的信用管理将得到加强,并促进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建设。建议后续出台对污染责任者的相关管理办法,同时行业协会继续推动行业自律建设。
(2)修复及风险管控质量控制有待加强。土壤修复及风险管控行业从调查到效果评估缺乏专门的质量控制技术文件及管理规定。现阶段行业质量控制主要集中在采样过程、样品流转、实验室制样、分析等过程质量控制,且上述要求分散在调查、监测或效果评估等技术文件或相关管理要求中,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弱,对评审专家的个人知识水平依赖较重,监督考核难度大。2021年12月山东省生态环境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的通知》,强调了要确保“调查报告数据与实验室原始数据一致”,显示管理部门已经重视并着手解决土壤修复各环节的质量控制问题。
(3)标准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以风险管控的概念及其效果评估为例,目前,已经发布的各类导则规范中缺乏对于“风险管控”的术语定义,各地方管理部门对于风险管控的理解各不相同,造成管控目标混乱、与修复概念混淆、与修复后监管区别不清晰等问题。建议尽快对“风险管控”的内涵和外延予以明确,统一认识。